12:28 Jan 20, 2010 发表日志
思想的天空
圣人有情吗?
有!
孔子的情,让人看了很辛苦。那个年代,礼崩乐坏,原先的秩序没人想维护,都想当老大。连一个大臣都享受八佾,把老先生气得几乎吐血。没办法,周游列国,去推行他的理论。但是谁会买他的帐呢?连自己都自嘲曰:累累如丧家之犬。
就这样的一个老头,他的情让人感动。
一句话: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文以载道,是盛世的说法。乱世,强者为道。要在一个思想混乱的时代,靠自己一己之力,去改变礼乐的根本,从原始的自然崇拜改为以人为中心的“仁”,其难度可想而知。
仁者,爱人也。商朝爱吗?周朝爱吗?君只见庆功的典礼上,俘虏的人头累累落地。商周文明不像现代人想象的仁慈。要来一个180度的转弯,稍有脑子的人,不会惹这个麻烦。
孔子,真的傻吗,大概不会,一个韦编三绝的人,号称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的人,世事还是看得清的。
为什么还要这样做。
今天我们知道,说中国是早熟的文明,文艺复兴牛吧,被世人屡屡称道,因为人活了。咱中国的比他们早2000年。孔子的仁,孔子的以血缘亲情为核心的社会构架,早早的确立人的地位。礼乐不再围绕着各种各样的神了。
总要有人说,总要有人做,像孟子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将苦其心志。劳其体肤,空乏其身----”这个大任,就由这个老头承担了。
还好,孔子做的可歌可点。论语中,不时有让人莞尔的话和事。
孔子的心是悲悯的。眼神是焦虑的,步伐是沉重的。风尘仆仆走了千年。千年中,人们感悟了什么是天下苍生,什么是大丈夫,什么是君子。什么“仁义礼智信”。就这样走着,走着,过程中,弟子明白了,理解了,创新了。承传了。过程中,人们感到悲怆,人们唏嘘,但是,我们看到圣人那坚毅的形象,感悟着、体会着、实践者。
不可为而为之,完完整整地印入中国人的血脉,有此,才有惊世的文明。惊世的忍耐。惊世的精神。
以本应颐养天年的身躯,身兼文明转关的使命,置名利之不顾,这就是孔子的情。
如果孔子是亲自来阐释什么是情寄天下,什么是不可为而为之。
老子,则是另一番情深似海。
为什么要骑牛西去?
有些道理不能说,或者说了人也理解不了。或者说了局限人的思维。不如无言静观,不如留下5000言,让人到时候有了感悟,可以从中汲取更丰富的营养。前提是,你得自己闯荡,自己在自然的规则下顺应。他就知道,只有自己体悟出来的才深刻。
想象中,老子精神是矍铄的,眼光是深邃的,满脸慈爱,坐在山上,站在路旁,欣喜观望着忙忙碌碌的人群,偶尔颔首,偶尔摇头,偶尔私语,也许因为寂寞。
道法自然,天地不仁,视万物为刍狗。
一切都有道,就差有一双看透的法眼。孔子来了,手把手告诉人,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老子呢,躲在图书馆,洋洋洒洒写了道德经后,什么都不说,一切靠自己去发现。
知道会碰壁,知道会摔跤,知道会疼得呲牙咧嘴,要是孔子,就开始规劝,不行杖之,老子依旧笑笑,无言。
看得出,孔子是拉手,老子是放手。
人生中不断看到拉手与松手。
拉手意味着不能独立,一如幼童学走路,松手,说明跨越了又一关。上学的少年,开始是牵着父母的手,然后,自豪的自己走在路上。父母可能就躲在身后,车来了,想冲上去拉开孩子,看到孩子顺利过去,微笑开始露在嘴角。此刻,孩子得道了,虽然很小。
老子亦如此。像极了家长。相当智慧的家长。
世人总说老子冰冷,老子无情,躲在角落中冷笑。有谁真正体悟到那番苦心。在苦中,老子也是心酸的,无人可说而已。因为他知道,有些路必须亲自走过,有些事必须亲自经历,才有领悟的契机。看着、等着,其实是累人的活,但只有看着等着,世人才能长大。
仙袖飘飘,也许有一颗深深地难以摹状的心。
那颗心,有着万般情节。
有空再说释迦牟尼吧。思想中,三分天下,这个印度的老外还有一份呢。
老外所以就排在后面。然而,善恶,因果,报应,等等我们耳熟能详的词,和他渊源极深。
他的情,先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