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5 Jul 20, 2010 发表日志
带着一颗心来的,却没有带走半根草去!
从师范学校毕业,到走上工作岗位,倏然已过二十七年.虽然岁月的风尘掩盖了我记忆中所见过的许多人和经历过的许多事,但有一个人的形象却在我的记忆中根深蒂固,且日久弥新.他,就是我高中和师范时的老师--李海玉.
算起来,我的老师现在大概有八十岁了,但以我的感觉,他会依然健在,会依然精神矍铄,会依然用自己的心和笔书写着他的黄昏颂歌.
李老师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坚持体育锻炼.一九七八年,我考入我们镇的唯一高中--张维中学.那时,一个村上孩子,突然来到镇中学,感到什么事情都那么新奇,但最感新奇的还是每到课间都能看到一位四十多岁的老师站在教室窗前做广播体操,他的举动引来了很多围观的学生,但这位老师始终目不斜视,神态自若地做完两遍广播体操,每天上午若是.最令我们感到奇怪的是,每天早晨我们上学时都能看到这位老师,他不是走着或骑自行车上班,而是双脚并拢,蹦着进入校园,一直蹦到校舍的中厅才改成步行,进入办公室,这位老师成了当时我们校园一道奇异的风景,我们每到放学走在归家的路上,或自由玩耍的体育课上,这位老师常常是我们议论的焦点,有的同学还做过这样的推断,这个老师可能有精神病.
在我来到这个学校两个月的时候,突然有一天,班主任在开全班早例会时宣布了一个变动消息,由于工作需要,我们的现任语文老师调到高二任课,我们将由另一个语文老师来教.另一个语文老师?我的心里七上八下,可别是我小学时那种大念一遍小念一遍的分析课文如嚼干草一样的语文老师呀.下午语文课,我们终于等来了新的语文老师,当门一打开,新老师一露面,我们大家都瞪大惊讶的眼睛,这不是那位每天做广播操和蹦着上班的老师吗?我和同学们的眼神就象被一块强力磁石吸住一样,只见这位老师个头不高大约165cm左右,身体很结实,穿着虽然简朴,但很干净,他双手端着教案和教材,笑容可掬地来到讲桌前,他看到讲桌上积了一层灰,就把教案和教材放到最前排一女生的课桌上,转身到墙角拿起笤帚和铁撮子,把桌面上的粉笔灰轻轻地漫到撮子里,然后,他又转身看看黑板,顺手拿起黑板擦,把擦得不净的黑板又重新细致地擦了一遍,继而,他又拿起撮子和笤帚,把落到黑板底边上的粉笔灰又清扫了一遍,这一系列细致的动作做完,他才将教案和教材拿回到讲桌上,拿起粉笔,转身在黑板的右侧写上三个流畅的大字--李海玉,这就算作老师的自我介绍吧,然后,我们新的语文课就正式开始了---.李老师进教室后的一系列做法成了他以后每节语文课必走的一步,这些做法深深地留存在我的记忆中,并内化和升华在我以后教育工作的细节中.
李老师的语文课丝毫没有哗众取宠的痕迹,他的一丝不苟的态度,不慢不快的语速,透彻易懂的分析,旁征博引的升华,牢牢地抓住了我这颗好奇的心.李老师一向是不苟言笑的,但他给我们讲《我们爱韶山的红杜鹃》、《友邦惊诧论》、《捕蛇者说》《沁园春-雪》时,那种声情并茂、那种如泣如诉,常常让我们在心灵震颤的同时,融会了文情、文思、文理,并得到灵魂的洗涤。在我的记忆深处,印象最深刻的是李老师给我们讲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他好象是事先做了特意安排,讲桌上散乱地摆放一些用不上的书,当讲到“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时,那种不可遏止的喜悦、那种整理乱书的狂乱,真真切切地把我带入了唐朝安史之乱平定后,人们那种欢喜若狂的境界,我们感受到了诗的流畅、诗的美丽,也顿悟了什么是诗心与诗情。至此,我也真真的被语文的魔力,不,是李老师的魔力征服了,我爱上了语文,我也更爱我的李老师了。
李老师对我们每一个学生,即使是犯了错误的学生,从来没有声严厉色过,他一贯都是那么温文而雅,一贯都是那么和蔼可亲,我们有问题向他请教,他始终都是不厌其烦,始终是竭尽全力地帮助我们,有时,他会因为我们对某一个问题的豁然开朗而放下他的师道尊严,象个孩子似的为我们拍手叫好.记得有一次语文课,李老师正在板书的时候,最后一排的两个男生突然打了起来,这两个男生人高马大,旁边的同学谁也没敢去拉仗,他们紧紧地撕扯在一起,李老师惊觉后,不是采取当时个别老师的回避或暴力制止手段,而是走到他们面前,微笑着在那里足足站了有三分钟,两个同学撕扯的间隙,突然看到李老师微笑着站在他们面前,他们马上松开手,李老师没有批评的语言,只是语重心长的说了一句:“你们原来互不认识,能分到一个班,而且还同桌,这是多大的缘分啊,怎么还打起来了呢?以后要珍惜同学感情啊,你们坐下好好想一想吧”。两个同学羞愧而又略带感激地坐下,把头深深地埋在桌下。打仗的两个学生中,有一人家住镇内,平时就以能打仗而出名,对批评他的老师向来都是以牙还牙的态度,因此当时教我们班课的老师,或者采取回避的态度、或者采取以暴制暴的手段,但很难收到良好的效果,而我们的李老师仅凭一个微笑、一句当时两个同学还不一定能听懂的话,就平息了事态,而且,那个镇内的学生从此再也没有出现过欺负村上学生的现象,许多年后我通过生活和工作的阅历才真正参悟到:是李老师身上那种强大的人格力量,才使学生望而生畏呀!
就在我全身心吮吸知识甘露的时候,一个突发事件中断了我如痴如醉的高中生活,父亲眼疾加重,达到了几乎不能视物的程度,按当时的国家政策,可以提前退休,且可安排一个子女接班,父亲就和二哥商量说,我身体很瘦弱,一旦考不上学,很难从事农村劳动,于是就作出决定:由我来接父亲的班,我极力反对,但那时性格比较软弱的我,还是屈从了父亲和二哥的安排.过早地走上了教育工作岗位(当时仅16岁),虽然这个班当时我是不愿意接的,但对父亲的一片苦心和二哥的一片深情我还是终生铭记的.
一九七九年,我参加工作,担任村小学四年极语文数学教师,并兼班主任,工作头绪繁杂,一天下来, 感到很疲劳,但我对高中阶段没能完成的学业仍未能释怀,另外我也预感到,当时的那点儿知识,恐怕很难适应未来教育的需要,于是,我痛下决心:自修.我托人在中学买来高二,高三的语文和数学课本,业余时间勤恳钻研,一年时间就修完了这两科高中阶段的全部内容,同时,我还把父亲仅存的部分文学书籍,如《林海雪原》、《野火春风斗古城》、《敌后武工队》、《大刀记》、《苦菜花》《鲁迅文选》等书阅读了一遍,背诵了《毛主席诗词》和《三字经》。
一九八一年国家开始实施继续教育,办内招班,听到这个消息,我简直心花怒放,我立即报了名,结果,我以当时全县参考教师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海论师范内招班(校址设在绥化市教师进修学校),我被编入二班。真没想到,担任我们班主任的竟然是高中时我崇拜的李海玉老师。后来才知道,李老师是我参加工作不久后调入绥化教师进修校的,是呀,象这样优秀的老师就应该在高一级的学校任教。
开学第一天,李老师就先找到我。我们简单地叙了旧后,李老师就开门见山地向我交代了学校和他的安排意见:由我担任二班的团支部书记。我感到有些力不从心,但面对老师我只有欣然接受。
我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轰轰烈烈的学习和工作,我精心思考了我的生活和学习制订一个督促和约束自己的“自规十四则“并请李老师给我提点建议李老师收下我的作文后的第二天,没有在作文本上进行批阅,而是随着发回的作文本又特意送给了我一本厚厚的崭新的笔记本,在笔记本的扉页潇洒地写着一封信,现在虽已过二十几年的时间,但这个笔记本和这封信依然被我完好地保存着,这封信的内容如下:
蜂林:你的人格——"自规十四则".已阅。
作家矛盾写《白杨礼赞》,他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老一辈革命家陶铸写过《松树的风格》颂扬松树给人的极多,而需求人的极少。”
树有树的风格,水有水的性格,甚至鸟兽虫鱼,也各有其特性。
而人,则须有人格。
全世界有几十亿人,全中国有十亿人。人是万物之长、生物之灵。五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产生了古埃及的金字塔,创造了神州的万里长城。而今,已到了征服宇宙的新时代。
我们是现代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实现了现代化,而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只是一个理想。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我们这个民族已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我们这个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一个更加辉煌灿烂的未来。
然而,在我们的现时生活中,有些事情并不那么理想。追求金钱者,有之;贪图吃喝玩乐者,亦有之。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这一代青年应该做何打算?在我们眼前的生活中,可以说是困难重重,吃的不一定好,睡的不一定安,手中的钱又是极有限处于这样的生活中,我们又应该怎么办?
在旧中国,毛主席、周总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们面对那样残酷的现实,他们走着怎样的路,又是怎样走过来的呢?
在新社会,我们这一代青年,仍然有着继续革命的问题,是庸庸碌碌,还是刻苦向前,最根本的一条——健全的人格。
你的“自规十四则”便应是你人格,我感到很好!
冀你能够如此自规!
你的老师:大海
一九八二年三月四日
看了李老师的信,当时的心情非常振奋,从此,我时时用我的“自规十四则”做准绳约束自己,“每日屡省吾身”,用李老师意蕴深远的
话鞭策自己,在班级,我组织出版报,搞宣传,组织公益活动,班级搞的红红火火、有声有色,多次受到学校的表彰,在李老师的指导下,我从绥化学院(当时的绥化师专)通过亲友购买了全套的大学中文系教材,宵衣旰食,衣带渐宽,极大地丰富了自己,全面地提高了自己。
说起写作的信心和兴趣,可以说是得益于在师范读书时李老师对我的一次提携。在一次作文批改中,李老师发现我的一篇作文《成功的阶梯——坚持不懈》写的中心突出,语言流畅新颖,结构安排得体,就特意把这篇文章刻印出来,全校每生一份,然后作为范文进行讲评。这是对我爱上写作的一次最大鼓舞,我也因此在写作上一发不可遏止,二十几年来,我笔耕不辍,虽未出过什么佳品,它却成了我工作的得力助手,工作中的各种计划总结材料、经验材料、讲话稿、宣传稿等,我从不求人,根据实际情况可以信手拈来,为自己的工作的进一步提高扫清了无数障碍。
在师范学校,李老师还始终保持着坚持锻炼的好习惯,他每天早晨都坚持长跑,不管刮风下雨,还是数九寒天,他从没有间断过,而且他的锻炼方法有时令人难以理解,记得有一次三九天早起,我发现在熹微的晨光中一个人正赤着上身,用手抓起地上的积雪,使劲地搓着前胸后背,我赶紧走上前,一看,这不是我们的李老师吗?我劝老师把衣服穿上,李老师却说:“没关系,这样做,可以增强身体抵御风寒的能力”我只得惊讶地离开现场-----。在和李老师接触的几年中,我的确没有发现李老师得过什么病,这难道不是锻炼的结果吗?我也开始尝试锻炼的滋味,慢慢地,我才切身体会到锻炼身体的益处,直到现在已有二十多年,我仍然保持着从我的老师身上学来的这一品质,而且使我受益无穷。
还记得一九八三年的七月五日,第二期师范内招班毕业的日子,毕业式开的很简单,没有海誓山盟的聚餐,没有声泪俱下的话别,学校派主管业务的副校长和我们的各科任课教师参加,发放完毕业证后,领导和任课教师都例行公事似的讲了一些祝愿的话,就算结束了对我们二年培训使命。散会后,李老师特意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要过我的同学录,在一个空白页签上对我一生最有警示意义的一句话:与有肝胆人相处,从无字句处读书。这句周总理的对联我经过十几年的工作磨砺才真正参透他的含义,也才真正理解李老师当初寓意之深远。
参加工作后,我曾去绥化教师进修校找过我的老师,但据那里的人说,李老师因文章写的出色,被《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一位编辑看好,就倾力把他调到河北,安排在承德教师进修学校任教,我真为我的老师高兴,可是,从此我们师生人各天涯,失落与怅惘之情也长萦我心。
李老师有一个笔名——大海,这个笔名大概取意于大海的奔涌和大海的宽阔吧,李老师就是一位奔腾不息,胸怀宽广的人。
二十七年了,回想这二十七年的历程,我的学习、我的工作、我的生活,无不打着李老师的烙印,李老师的谦诚,李老师的热心、李老师的勤奋、李老师的博学、李老师的无私,濡染了一批又一批学子,更濡染了我的学风和教风,他是带着一颗心来的,却没有带走半根草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