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8 May 12, 2011 发表日志
让孩子慢一点,再慢一点。
一群孩子跟着老师去外面游玩。她们在路上很开心,一会看天空,说天上的云彩像个兔子,一会看地下摇曳的野草。忽而大声惊叫于小鸟的歌声。她们时而因嬉戏而大笑不止,时而跳跃追逐。可是,有一个孩子,他却很不开心。他一直在问老师:“我们去哪儿?那里还有多远?那里有什么好玩的?”老师耐心回答了许多次,他仍然在后面的路途中不停地提出同样的问题。
许多人,无论是教育者还是被教育者,都忘记了一件事情——孩子的学习中,旅途本身,就是目的。
有很多的孩子在工作室,无法坚持太久。或者5分钟,或者15分钟。他说,我不知道要做什么,也不知道要怎么做?或者说,我的作品已经完成了。偶尔听到一位孩子的心声,据说那个孩子来我这里尝试了一次课之后,回家跟妈妈说“涂鸦课太难了,既没有要求,也没有指示!”于是妈妈和孩子都放弃了来涂鸦的打算。
妈妈们喜欢问我,怎么还不教孩子?一直就这么让孩子自己玩?我的回答是:“是这样的!”正因为我们的好为人师,让孩子有了很明确的目标。我们的孩子,一直被教导完成,完成。在对话中,我们强调“是什么?做什么?”,然后,每个孩子都记得了终极目的是结果,是解释“是什么”的过程。然后,他就忘记了本身成长的目的。孩子成长,不是为了实现目标。如果说,是为了实现目标的话,那么,每个过程都可以变成一个目标。这个目标,不是预定的,而是随着变化而变化的。在孩子们那些“不知道怎么做”“不知道做什么”或者“不知道如何开始”的话语里,可以明确一点,那就是孩子已经失去了与这些材料相处的机会。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会,在谈恋爱的时候,有一些人,一门心思要追求上某人。因为他的目标太明确了,一直用各种方法,最后追求成功了。但是,在那一刻,成就感突然没有了,当结果得到了,他反而无所适从。因为在这段时间里,他只为实现目标,却没有好好经营他与对方的关系。这样的恋爱基础就很弱。
在工作室,我不强调作品,我强调对过程的珍视。就如同在到达终点之前,每个过程都可能是终点一样。如同散步,没有既定的目标,而享受散步本身带来的惬意。体会路途中的每个细节,体会花草树木带给我们的感受,感受风吹面的轻松、放松身体的僵持。那就是散步的含义。建立一种我们与自然和谐的关系,放松,与环境互动,用心交流,真正去认识我们所处的自然,不再费力去控制它们。当一个孩子,过于重视作品的时候,我会想办法让他回到每个作品制作的过程中来,暂时放弃作品的追逐。重新来跟材料相处,好好地了解材料,认真地建立自己与材料之间的关系。
市场上有一种很商业化的材料——橡皮泥。工作室有一种很原始的材料(也不是纯粹原始了,过滤了些许的野性)——泥巴。如果泥巴变成橡皮泥一样使用,那么,我们与泥巴的关系就会改变。当我们使用橡皮泥的时候,我们的头脑会开始思考,思考目标是什么,思考怎么完成目标。我们只要橡皮泥去完成我们构想的东西,对橡皮泥个体而言,我们无法了解太多。或者说,我们本无意去了解,橡皮泥也没有提供给我们了解它的机会。所以,当我们跟橡皮泥相对的,我们之间的关系就只有控制与被控制。我们在控制橡皮泥,同时,橡皮泥也在控制我们。我们只能去思考和完成它,却无法去体会对方。泥巴则不同,当你面对它的时候,尤其是当它粘乎乎、滑不溜球的时候,你很难去思考它。它首先让你不得不去感受它的滑、滞、稀、畅与涩……这个时候,你会忘记目标,只停留在泥巴本身上,跟它对话,听它告诉你什么。当然,它也会来了解你,透过你自己来了解你。我们关注在过程的时候,过程也变成了结果,只不过,这个结果更开放、更有可变性和弹性。
许多孩子之所以学习相当辛苦,甚至我们自己,生活很辛苦,就是因为忽略了关系。就如同吃饭一样,如果你有一个吃饱了的想法,你就会忽略你与食物的关系。当你注重了吃的过程的时候,你就会注意到你与食物的关系。所以,一个好的午餐或者晚餐,不仅仅是为了吃饱,而是为了与食物建立关系。在涂鸦当中也是一样的,如果孩子注重一个结果,就会忽略了材料与他之间的关系————信任或者孤立、联合或者疏离。
当孩子应用材料来实现目标的时候,或者追求过程中变化的时候。孩子都在培养一种关系,不是控制的关系,就是沟通的关系。建立这个关系,已经产生了极大的不同。当关注作品和目标的时候,我们更多的是用了逻辑的左脑。而右脑的直觉与情绪,通常没有被呼唤起来。然而,在这个关系的建立之后,隐藏着一个更大的目标,那是通过关系来获得的。这个目标就是习惯。这个习惯是——思维习惯。
日本小说家村上春树的作品《挪威的森林》中有一段话:绿子问渡边,为什么要学那些头疼的数学方程式?渡边回答说,那些方程式的确没有什么意思,不过,通过学习她们可以锻炼自己的思维。是的,关系的建立,也是思维习惯的培养。很早的时候,在袁劲松的《全脑思维训练》里,也记得一个大概的观点,意思是,学习的最终所得,就是你忘记了那些知识后所留下的东西。也就是说,学习,不是为了获得知识,而是为了培养一种习惯。所以,我们学习1+2=3而不会说到成人自然知道这个结果。我们学习它,不是为了得到3,而是为了让我们的头脑保持更为灵活和敏锐的特性。同样的,当孩子关注目标的时候,可能就培养孩子忽略过程、忽略变化,忽略对意外的掌控与开放性。当孩子注重过程的时候,可能培养的也是对随时变化信息的把握能力、对自身目标的调整能力,对人与事物的体验和感受能力。
我们的教育太快,学习也太快,无法分辨无法体会和吸收,只是储存着。于是,我们就培养孩子储存的习惯,但却无法分辨。通常孩子们被教导要实现目标,比如,绘画要先想好了再画,许多妈妈也要问孩子究竟画了什么。不管是有意或者无意,所有的人都在追求目标和结果。我们不追求让孩子赢在起跑线,只求孩子不要失去太多自己本来的优势。
我再次提醒和建议妈妈们,让孩子慢一点,再慢一点。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目标的能力,远远不够应付孩子的有品质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