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7 May 21, 2011 发表日志
世事艰。所以连话都懒得开口了。
下午一同去支教的四个女人在地铁上昏昏沉沉睡着了,粉色的昌平线,狭小的空间,闷得透不过气。手机没有信号,短信总是收不到,坐在地铁上读熊培云,总想找一些与当下相称的句子。
这种状态也不知道持续了多久,试图物色一个合适的时刻来担负起空口说教这种职责,不管过去多久,于我还是很难。
世事艰。所以连话都懒得开口了。
放弃了哲学的辅修,死心塌地地在法学路上走下去。忘记是哪次的中通课上,哲学系的老师谈及当下年轻人的举足无措,他很轻描淡写地说:“年轻人,这很正常啊。如果你们明白自己的方向,就不是年轻人了。”几天以后的加藤嘉一,几乎是字句不差的道理。虽然是那么明朗的指引,听到的时候,还是觉得有些感伤。
最近一直期待被拯救,所以找来一堆关乎哲学的册子,试图从中寻找到一个出口。卡耐基更像是高中时候读到的励志书,但在那种近乎偏执的疯狂之下的日子,已经不适合脱胎换骨的我。读得艰涩,可惜,虽然也整理了大量的笔记。疑惑是否因为这些人们才开始探求信仰,祈求宗教的拯救。
熊培云的自序写得多精彩啊,那种因为共鸣而获取的感激几乎要把眼泪逼出来。
过去那些年,我活得那样优柔寡断。这是我最致命的缺点,我优柔寡断地爱,恨,重逢,别离。我那样矫情地对待比我的矫情还要多一倍的生活。我不明白自己究竟要什么,这多可怕。就好像斯蒂芬·茨威格写在《人类群星闪耀时》里的一句话:“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使命。”熊培云这样解释说,大学的意义不只在于锻炼人格,培养思维能力,还在于找到或者确定裨益终生的兴趣。如果你找到了真正属于你的兴趣,愿意终生为此努力,即使没有念完大学,你的人生也一定是丰满而有希望的。一个人,在他的有生之年,最大的不幸恐怕还不在于曾经遭受了多少困苦挫折,而在于他虽然终日忙碌,却不知道自己最适合做什么,最喜欢做什么,最需要做什么,只在送往迎来之间匆匆度过一生。
也许我们无关时代,也许。但多半我的情绪里,汇聚了这个时代从头到脚被拼凑的碎片。专属于我们的碎片,拼起不完整的图案。
未来那样举步维艰。
如果还不知道可以做什么的时候,熊培云说,要么静下来读点书,要么去赚点钱,这两点将来都会有用。我们耗费大把的时间无病呻吟,在相爱,在争吵,在教科书和法条之间两点一线。可你从来不知道生活最本真的模样,你不曾体会自己,不曾挖掘自己。你不知道生活最初的轮廓勾勒出的不是条条框框,而是杂乱无章的曲线,你曾以为井然有序就是一切。
我们向来坚信着“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道理,走在渴求捷径和追求高效的路上,于一切,性价比才是王道。“河流弯曲是为了哺育更多的生灵”,而最美的风景,也往往在你走过的弯路上。如果人生真的只是两点之间的距离,那么你缘何要经历途中这些光阴,缘何要浸淫其中感受痛苦、挣扎、黑暗。只有华美开端和完整结局的人生,该有多无趣。
“以自由的名义,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主的生活;以生活的名义,谁也不要去鼓励他人牺牲。勇敢也罢,懦弱也罢,背后都是个人有选择如何生活。”
所以,你你你你你你你你,都无权干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