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4 Jun 30, 2011   发表日志

给我的精神世界以无限的遐想……


      有句诗叫“春暖花开鸭先知”,意为鸭子由日渐变暖的江水预觉到春天即将来临。然而,在1934年的某段岁月,它却变成了另一种含义。在被誉为“红色首都”的江西瑞金的一片水田里,坐落着一间小屋,它是时任中国工农红军军事顾问德国人李德居住的地方。人们渐渐发现,这间屋子里开会的人越来越多,水田里的鸭子却越来越少了。不久,中央红军就举行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征。据史记载,这个重大决定就是在这间小屋子里作出的。因此,有人说,那些鸭子最早知道中国革命将面临重大抉择,正所谓“红军长征鸭先知”了。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外敌入侵,军阀混战,苛政如虎,民不聊生,整个国家陷入巨大的灾难之中,只作为一个地理名词而存在。谁也不曾想到,中国的命运竟然寄托在艰难跋涉于中国西部崇山峻岭中的那群人身上。他们身穿灰色军装,八角帽上镶嵌着一颗红五星,睡山石,吃野菜,爬雪山,过草地,目标只有一个:向北,向北,向着北斗星闪烁的方向!所有的人都坚定着一个信念:求生存,求真理,谋求人民大众的幸福!死亡,每时每刻都发生在他们身边,饥饿、严寒、疾病中,一个个年轻的生命陨落,当生命逝去的那一刻,他们甚至没有留下自己的名字,更无影视中那些豪言壮语。


    是的,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他们靠一种精神和信念顽强地活着、抗争着。战乱、贫穷、压迫使人们充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们心中的美好生活只是一段温饱的日子,让所有的穷苦人拥有一头牛和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他们以此为己任,前赴后继,不怕牺牲,即便在即将逝去的那一刻,这种渴望反而愈加浓烈。死者去矣,然这种信念在后继者的血液里继续流淌着、传承着,从未间断过。或许,我们永远无法体会那个群体的感受,特别是经历过而活下来的那些人的精神世界和境界,无法诠释他们心中的生死离别;或许,这种读后感中的几许震撼无法冲破现今生活的层层缠绕,只会让我们的物欲、情欲中夹杂几缕“居安思危”,但面对这份沉重而宝贵的精神遗产,我们应该树立何种人生观、生活观是不言而喻的。


    用一双脚,横跨15个省,翻越20多座大山,渡过30多条河流,三天一大战,一天几小战,平均每天行军70多华里。几乎每一天,都要同三种敌人作斗争:恶劣的自然环境、几十倍于己的敌人,党内“左”倾错误和分裂主义。挑战着三种极限:生理极限、自然极限、精神极限。指挥员平均年龄不足25岁,战斗员平均年龄不足20岁,每走三百米,就倒下一名红军战士,他们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呢?美国作家斯诺是这样描述的:他们是一群奇特的中国人。被迫参加过红军长征的英国传教士薄复礼回国后是这样向全世界宣告的:中国红军那种令人惊异的热情,对新世界的追求和希望,对自己信仰的执着,是前所未闻的。


    两天一顿肉,顿顿有咸菜,早上玉米粥,晚上小米捞饭,自酿的葡萄酒,略有咸涩味的打井水,这是我在花木村的扶贫生活。这种生活,的确有点儿忆苦思甜的味道,在这种情境中读《长征》,对当年的红军指战员而言,已是天堂般的生活了。十八勇士以生命飞夺泸定桥,挽救了整个中央红军和中国革命,所得到的奖赏不过是一支钢笔,一只茶缸,一套列宁装,这已经是当时最高的奖赏了。对处于饥饿的红军战士而言,一双新草鞋,一片地瓜干,一口猪肉汤,就是一种幸福;一把炒面,一条皮带,一棵野菜,可能就是一条生命。


    读长征史,“重走长征路”,踏着先烈的足迹,缅怀和弘扬先烈的遗志和不屈的精神,瑞金、湘江、遵义、赤水河、大渡河、金沙江、夹金山、大草地、腊子口……给我的精神世界以无限的遐想……


    奔流不息的湘江水,曾留下一位伟人终生挥之不去的情愫和炽热的革命情怀,“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是一条决定革命成败的大河,承载着太过沉重的往昔。惨烈的湘江战役,红军长征后第一次大战,也是一次决定生死存亡的战役,湘江水变成了灰色,红军由8万人锐减为3万人,湘江流急铸英魂。


    山城堡,甘肃环县一个普通的小村,因三大红军主力一战而成名。山城堡战役,整个红军长征的最后一战,宣告了长征的最终胜利和革命最终转危为安。它,成为红色的记忆,永远的丰碑。


    山,是红军的家;山,培育和磨练了红军坚韧不拔的精神。“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山,刺破青天锷未残,赖以拄其间。”每每读到伟人的这首诗词,无限增添我对山的向往,无比敬仰那些人们所经历的残阳如血的岁月。“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多么壮怀激烈的豪情,革命浪漫主义的情怀中浸透着战争的残酷、悲怆的别离和坚定的革命信念。红旗猎猎扬西风,漫漫飘雪壮情怀。红军长征所走过的路线,像一条红色的飘带,轻落于万水千山间,牵引着民族的希望和未来。


    朱家胜,是最后一位走完长征的红军炊事员。在长征途中,他从牺牲的战友中接过了这副担子,一路踩着战友们的足迹,终于到达了陕北。军旅作家王树增在《长征》是这样描述的:借着天边的一丝亮光,他看到一位红军小战士向他跑来,接过他肩上的担子,对他说:“同志,到家了,洗洗缝补下衣服吧!”朱家胜的眼睛骤然间湿润起来,一幅巨大的场景在他晶莹的泪花中绽放开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无论对于一段历史还是一段人生,最大的精神享受是什么,我虽无法做出透彻的阐释,却在此时有了一些体会,进而脑海中浮现出矗立在天安门广场的那座“人民英雄纪念碑”,得以充分剖析其树立的意义。在这个信仰和理想严重缺失的年代,我们最大的精神享受是什么?有谁能自信和自如的来回答这个问题?当杯光交错随歌起舞的时候,我们可曾想起过那些峥嵘岁月?拿麦高歌一曲《十送红军》,我们是否真正懂得这首歌的真实内涵和精神实质?红酒伴红歌与在深山老林里点起篝火,肚中只有几粒粮食,或许很快就会面对死亡,唱着革命歌曲的红军将士相比,两种载歌载舞赋予两种时代的人们什么不同的精神和信念呢?无法比拟中,或许我们只能说:“时代不同了!”可是,不同时代我们是否需要同一种精神,创造一个新世界,需要一种信念和理想;建设一个新世界,更需要这种信念和理想。它,应该是我们这个历经百年苦难的民族不可缺少的灵魂!

Category: qq日志阅读(1264) 评论(0)

分类

同城交友

其他

登入
注册
申请链接
RSS: 日志 | 评论
编码:UTF-8
XHTML 1.0

日志大全